名师云讲堂 回顾 NO.37 | 陈维昭:论高鹗制艺

发布者:肖文鑫发布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165

5月20日晚19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昭先生,做客米乐官网“名师云讲堂”,在腾讯会议平台带来了一场题为“论高鹗制艺”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米乐官网詹丹教授主持。陈维昭教授的讲座吸引了全国数百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


陈维昭教授

  

陈维昭教授由其在2020年3月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的一篇名为《论高鹗制艺》的文章说起,讲座共有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讲的是《红楼梦》中关于制艺的描写。陈教授小说中人物对于制艺的态度。比如贾宝玉和贾政态度,提出科举是宝玉“成长的烦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相关文本的对比,我们知道宝玉能背诵《大学》《中庸》和《论语》。宝玉是讨厌八股文的,因为它“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官方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与朝廷之设科取士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程、高所续的后四十回却把贾宝玉的价值观来个釜底抽薪。因为按前八十回描写,宝玉平生最恨的就是“禄蠹”,即把科举当成功名富贵,后四十回却让宝玉用一种“禄蠹”心理去诠释《论语》。事实上是高鹗化身为贾代儒,阐明了对待圣贤、对待经典、对待科举的态度。

  

第二部分讲的是高鹗与《兰墅制艺》。陈教授试图从高鹗本人是如何理解儒家经典的?他的理解是否影响了他对《红楼梦》的修订?他的科举人生又与《红楼梦》有着何种关联?等问题作为研究起点,来透彻剖析高鹗平生所作的制艺。陈教授首先介绍高鹗的生平,认为高鹗一生经历过多次的科场失利,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一生热衷于举业。陈教授接着提到现存高鹗制艺,主要有《兰墅文存》和《兰墅十艺》二种。此二书均为稿本,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者收入高鹗制艺16篇,后者收入11篇。还提及 1984年,胡文彬、周雷先生将当时现存的全部高鹗作品编入《高鹗诗文集》,并进行校注,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兰墅文存》和《兰墅十艺》二书也收入其中,为读者的研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当然其中有一些讹误,在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并且1987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将此二书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首次完整地将此二书公开影印出版。此外,现存高鹗殿试策试卷一份藏于南京图书馆,赵彦梅曾对此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讲的是批者与乾嘉文风。陈教授提到在高鹗制艺集上加批语的有徐润第、徐昆、王月潭、薛玉堂、陆湘、陈何龙、丁玉焘、刘燻、徐郁亭、陆楚青等。除后面两位生平未详之外,其他的都是乾嘉间进士。批语最多的是徐润第(广轩)、徐昆(后山)、王月潭、薛玉堂。提及陆湘读完高鹗制艺稿后题诗:“摛藻虽云富,成章独信心。学缘文史足,契结圣贤深。实大非凡响,声希叶古琴。此中多至味,朗诵有余音。”诗后题:“代古人立言设身处地,独得真诠,非素有体认之功,未易臻斯境地。字比句栉,前批已尽,兹故未敢繁赘,谨次前韵。”等。可以看出这批评点者与高鹗相同的制艺追求。清初的制义文风承明代崇祯之“以古文为时文”的风尚,但至雍正间,文风之不正已令官方担忧。按梁葆庆所称,则嘉庆二十三年之前的三十年,即自乾隆末年以至嘉庆戊寅之前,应举之文雅尚奥博,堆砌饾饤,竞以子史隐僻语角雄长。至戊寅、己卯才渐归清真。相比之下,高鹗之制艺及其友人之制义观还是走在正道上的,与乾嘉间流行的卑下文风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部分讲命题方式与制艺的写作成规。陈教授称现在大部分对于八股文只是听说过,但是不了解八股文,甚至没看过真正的八股文。那么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写作方式又是什么?陈教授用实例一一解释。八股文在命题一般用小题,小题是截题与搭题,比如《偏其反而》《谓武尽美矣》《其父攘羊》等截题,又比如《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大草》等搭题。还提到了“题界”的范畴等写作界限。并且在写作方法上有“八面玲珑法”等,提及金圣叹在评点《金瓶梅》时候的观点,很符合八股文的写法。若结合《红楼梦》中的谋篇布局,比如《红楼梦》中前六回的写法,可以看出八股文写法的变化。

  


第五部分讲高鹗的制艺艺术。总体说来他有鲜明的题界意识,八股文其实很追求时尚和创造性,比如每一届的考试试卷都会编成一本书,其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同的流行和创新。这些创造性首先立足于古人对于儒家经典的研读。陈教授用高鹗的八股文《大学之道》作为例子,提出高鹗在八股文写作上比较中规中矩,并不特别出色。

  

陈维昭教授希望通过介绍高鹗制艺,探讨高鹗与《红楼梦》关系,在研读文献的同时现将学界对于高鹗的论断从客观公正的角度重新检视,看这些论断是否符合高鹗当时的生存状态。同时,通过此次讲座,让大家更加了解清代文人的生存环境,更加了解那个时代。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大家结合陈维昭教授的讲座内容与自己的研究,踊跃求教,比如请教如何研读高鹗的八股文,请教现存八股文的材料问题,八股文形式和内容等问题。陈引驰教授一一解答,比如研读高鹗的八股文要先学习八股文的写法,也要注重儒家经典和不同八股文题目之间的关系,看章句对于题目的回应,先秦的经典是在八股文中怎么运用,还可以多看看朱熹的一些批注等。又如八股文有过命题的变化,正德前后和成化前后的变化,嘉靖时候出现过小题,民间判定八股文的标准也有过一些变化等。再如八股文曾经在人的认知中比较枯燥乏味,其实八股文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美文,只有对于儒家经典的理解比较独特才能写出好的八股文,等等。短暂的交流,迸发了思考火花,启发了学术思路,大家获益匪浅,意犹未尽。

  


讲座最后,詹丹教授对陈维昭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陈维昭教授从对八股文的写作介绍开始,试图说明高鹗与《红楼梦》的关系,进而展现高鹗生存时代的文人生存环境。第一,陈教授从高鹗的八股文创作讲到高鹗的 “八卦”,是文人作品与生活的结合,是有关八股文的另外一种研究思路。第二,我们过去谈到八股文都是比较枯燥的,即使八股文出现在小说当中,一般也是对八股文进行贬斥。其实,八股文有自身的美,钱钟书也称八股文写得好,对于小说和戏剧的创作都有帮助。此外,了解八股文,会帮助我们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因为八股文的创作过程,就是文人替圣贤立言,其中不乏创作者对于圣贤心理的揣摩,这种思维方式会潜移默化到文人的创作当中,比如蒲松龄创作,比如《西厢记》里面的心理创作等。也就是说写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文人,一般也经历过长时间的八股文的写作训练。这样来看,作品中深藏的创作八股文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注意。

  


撰稿: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