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历史季第五期:苏智良依据最新研究阐释抗战意义
发布日期: 2015-06-29 作者: 浏览次数: 723
 
日期:2015-06-28 作者:孔冰欣;李念 来源:文汇报
  • 图片作者:袁婧
  • 图片说明:图为苏智良正在演讲。 袁婧摄

“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历史季第五期苏智良依据最新研究阐释抗战意义 中国如不坚守亚洲格局可能重写

  本报讯 (孔冰欣 记者 李念)淞沪抗战、平型关大捷,这是国人对抗日战争的记忆主调,然而,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而言,“人们会想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海战、东京大轰炸等,却很少谈到中国滇西战场密支那、松山、腾冲战斗的壮烈和它对亚洲解放的贡献。”昨天下午,“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历史季第五期,主讲嘉宾、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主讲了《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他以翔实的数据,史学界的最新研究,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阐释了中国抗日战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让听众深受震动。

  90分钟的主题演讲中,苏智良从“谁战胜了日本”“两个战场”“中国战场的反攻”“大国崛起的转折点”等方面做了最新研究的讲解。他大量引用了蒋介石日记、日本关东军解密书信和日本战争档案、西方学者的最新著作以及自己的实地走访,凸显了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意义。他借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的新书《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的观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一段被西方选择性忽略的二战史”指出,正是中国的持久战,遏制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北进”,使得苏联避免两线作战;而为了保证盟国实施的“先欧后亚”大战略,扩大了中国人民的牺牲;中国在滇缅战场的反攻,发挥了亚洲解放的作用和地位。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前主任入江昭、英国伦敦大学客座教授安东尼·比弗对中国抗日战争都有中肯客观的评价。拉纳·米特特别指出,“如果中国在1938年屈服,那么此后的几十年里,亚洲格局可能完全不同。中国在二战中的角色不仅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对世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演讲中,苏智良也发挥了他在上海城区文化研究的特长,披露了法国神父饶家驹在南市区建立难民安全区的最新研究,指出饶家驹不仅为拉贝在南京建立难民区传授经验,而且,战时保护平民是上海贡献给世界的第一个“上海模式”。

  评论嘉宾、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云肯定苏智良擅用大量历史事实进行典型分析、案例解剖,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实事求是评价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与伟大意义,予人理性启发。他强调了抗战实质上绵延14年之久,不止8年全面抗日;并强调延安精神的生气勃勃,为当时的国人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