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汝建:开拓研究张斌语法思想
发布日期: 2015-06-16 作者: 浏览次数: 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年6月8日

   
    【核心提示】张斌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法思想既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符合汉语实际,在整合中西语法学理论、吸纳传统语法学精华、开拓现代语法学的新境界方面,成绩卓著。张斌语法思想的研究是一个综合与交叉的论题。

  《张斌语法思想研究》一书是吴晓芳在其博士论文《张斌语法思想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出版时增加了“张斌先生口述”。细读《张斌语法思想研究》,深感该书作者的学术智慧,从中更能领略张斌语法思想的学术厚重感和前卫性。该书可以说是张斌语法思想研究的新开拓,也是当代语法学家学术思想研究的新开拓。

   串联珍珠,凸显语法思想亮带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语法研究中,张斌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诸多问题都做了充分的论述,成果繁多,那些如珍珠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如何串联成为难点。该书作者的导师林玉山教授曾经致信求教于张斌教授。张斌教授就此建议:“既然谈到我的语法思想,有几个问题的看法必须论及:1.60年代通行的‘词汇语法范畴’的看法。2.在分类问题上,主张区分基础和标准,这一观点涉及对词的看法,对区分词类、区分句类、区分复句类别的看法。总之,这一思想贯穿分类的许多问题。3.处理词的兼类问题,不同于朱德熙的看法,我曾提出自己的主张。4.析句的方法,提出‘修饰语不影响句型’的主张。5.复句的分析,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教材的观点。并非我的看法是最正确的。我只是认为以上这些方面最能代表我的观点。这些方面不涉及,就有‘顾此失彼’之嫌。”围绕以上五点,作者以20世纪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以来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状况为背景,把国外语言学理论、国内语法学家的影响和张斌本人的语法研究结合起来,梳理出张斌词类理论、析句理论、三个平面理论等的思想轨迹,并指出张斌语法思想生成、发展、变化的内在理路和时代意义,同时考查张斌语法研究的特色、语法思想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这样的谋篇布局,体现了该书“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点。

    评述结合,走出述易评难的瓶颈

  对一位学者的专题研究,最忌讳只述不评,那将大大降低研究的学术价值。对一位健在的学者做专题研究,更需要有眼光、胆识和学养,书中对张斌语法思想的生成、发展的描述,对张斌语法研究成就的总结和评价,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批判精神,颇具胆识和见地。

  例如:在“张斌词类划分标准观”章节中,作者分别从“提倡广义形态论”、“从广义形态分类说到单一功能分类说”、“对‘词汇·语法范畴’的看法”、“张斌对词类的划分”、“张斌谈兼类问题”五方面进行论述。在叙述中,读者可见张斌词类划分标准观的发展过程,以及张斌词类划分标准观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理路和时代、学术背景。

  在每一小部分的叙述后,都有一个小结评价。在整个章节的末尾,还有一个整体的小结评价。该书作者认为:张斌对词类划分标准问题的研究具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特点,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索和探求中,他将语法功能看做是划分词类唯一标准的观点不曾改变,他所运用的方法和理论视角却有许多突破,这与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资源有紧密的联系,国内、国外、前人、时贤的研究都曾给张斌以启发。从1950年开始,张斌对“功能”的理解不断加深:从“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就是功能”,词在句中的职位只起辅助作用,到“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从质疑“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上”,到“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连属功能”,把功能的解释从句法层面拓展到语用层面;从反思“词汇语法范畴”,到提出“意义是基础、功能是标准”。张斌的研究在经历了继承、吸收的过程后,最终在理论上、方法上和实际运用方面取得突破,推进了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理论的研究进程。

  把张斌的词汇划分标准理论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客观、公正。这样的小结中肯、精到。

  “修饰语不影响句型”是张斌句型理论中的一个著名的论断,得到了诸多学者如吕叔湘等人的认同。尽管对修饰语是否影响句型,学者们已做过探讨,但由于所处时代的原因,学者们的研究方法都与语料分析无关。作者提到了“基于语料库的句型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和分析表明:汉语最常见的句型是状+主+状+谓+宾、“某些句子中的定语同样有区别句型的作用”。这就是说,在真实的文本中,定语、状语是句型成分。这个结论与50多年前的《汉语知识》一书的观点一致,但与张斌、吕叔湘等学者的研究不一致。该书作者提出了颇具创新意识和理论价值的思考。

  以点带史,重视史料的挖掘

  张斌语法研究的时间长、跨度大,几乎涉及语法研究的各个方面。该书作者在叙述张斌语法思想的来龙去脉、产生、发展、影响的时候,特别是在评论其观点的学术价值时,都把它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学术背景中,与前人比较、与同时代走在学术前沿的学者比较、与后来者比较。该书作者不遗余力地去收集材料,书中汇集了迄今为止语法学界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了语法学的发展轨迹,熔资料性、学术性和知识性于一炉,对于初学者、专业研究人员都不无裨益。此外,林玉山、马重奇、齐沪扬三位教授的序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张斌的语法学思想、了解张斌的学术人生打开了不同的视窗。

  “张斌先生口述实录”极具史料价值。在“对汉语语法问题的讨论”中,张斌谈到了自己研究中的18个问题及研究心得。在“对语言学家们的回顾与评价”中,张斌提及与胡裕树的合作情况,与前辈学者吕叔湘、方光焘、陈望道、黎锦熙诸先生的往来,与邢公畹先生的争论、与朋友的来往以及电大本《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情况,还回忆了“在《观察周刊》工作的日子”和“走上语法研究之路”。另外,张斌还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少年生活,讲述了现今的家庭情况、个人的兴趣爱好,并对自己的人生做了小结:“我的九十岁有三个阶段,三十、三十、三十”,“三个阶段,求生,求安,求得”。在此,作者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了张斌语法研究的理论、方法、心得,张斌与前辈、同事、朋友的往来、张斌的生活经历及对生活的种种体验,极具史料价值。借助这份访谈实录,我们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其语法思想,也能更透彻地理解那一代学人、那一段不短的汉语语法学史。这份访谈实录能给严肃的学术专著增加一些生活气息和一代学人的人生观照。

   个案描写,具有学派构建价值

  我国第一部文言语法著作马建忠的《马氏文通》模仿拉丁语体系。我国第一部白话语法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模仿纳氏文法。两部语法著作,开创之功不没。但也导致我国汉语语法研究长期以来走上模仿的道路。后来的语法学者力图跳出模仿,借鉴和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尤其是西方语法理论,建立反映汉语特点的语法学,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果。遗憾的是,在汉语学界,还很少看到像西方那样林立的语法学派或语言学流派。笔者在1991年曾倡言:中国语言学流派的研究,应该将“个例描写与广泛调查相结合”。吴晓芳所做的探索与笔者想法不谋而合,她为汉语语法学流派或中国语言学流派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个例描写的典型案例。对此,马重奇先生指出:“张斌先生是我国当代语言学界的旗帜性学者,他在汉语语法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近六十年,从语法研究到语法教学,成果丰硕,遍及语法学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他还卓有成效地把逻辑学、符号学、心理学、韵律学、信息论、系统论等相关学科渗透到汉语语法学中,为汉语语法学引进新观念、新方法,开辟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张斌语法思想从产生、发展到成熟,是随着中外语法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从形式主义到功能主义转化的大势下,张斌语法思想都有特殊的理论建树。”

  张斌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语法思想既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符合汉语实际,在整合中西语法学理论、吸纳传统语法学精华、开拓现代语法学的新境界方面,成绩卓著。张斌语法思想的研究是一个综合与交叉的论题。张斌的语法研究不仅涉及语法学中的词类问题、语法分析问题、词语的结构分析问题、词的用法等,还借鉴和运用与语法学相关的心理学、逻辑学、符号学、信息论、交际学、韵律学等理论研究汉语语法,此外还涉及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和教材(语法)编写。

  尽管张斌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已为学界所熟知,但对张斌语法思想的研究一直分散在语法学的不同具体研究领域,对张斌语法思想研究明显不足。中国语法研究的派别不明显,与缺乏对顶尖语法学家的系统研究有关。从这个角度看,吴晓芳《张斌语法思想研究》是第一部对一位健在的并依然活跃在语法学界的当代语法学家的语法思想做专题研究的专著,做这样的科研项目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张斌对所讨论的语法问题持两种态度:一是对问题加以分析,试图找出症结所在,但没有作出结论,分析问题只是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条件;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答案,以便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时隔半个多世纪,现在回头看张斌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准确,分析的方法是不是科学,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恰当,……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把张斌及其语法研究放到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去讨论,这是一个牵涉面很广的问题,难度颇大,但该书作者成功地尝试了。她通过对语法学家的个案研究,从中透视出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对汉语语法、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流派的研究都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