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tyle="color:#ff0000">邓正来教授来我院做“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讲座</font>
发布日期: 2009-10-26 作者: 浏览次数: 779

1023下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正来先生来我院作报告,题为“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报告会由著名历史学教授萧功秦先生主持,我院院长苏智良教授出席并致辞。邓教授以中国与世界知识结构、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为背景展开论述。他认为中国与世界知识结构是脱节的。中国虽然进入了世界,但一直以来在世界游戏中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1978年改革开放,严格地说是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才真正进入到世界结构中去。我们依据的进入原则是主权平等,但仅仅依靠这一原则,中国只能接受世界游戏的既定规则、制度,而无法享有可能参与、修订、重订、废弃甚至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的权力。这三十年来,中国在对自身的、世界的关乎未来的理想途径上没有贡献。因此,中国虽然不再封闭,与世界紧密联系,但在世界舞台上仍没有发言权。在思想脉络这一问题上,中国缺乏对思想根据本身的思考,没能提出自己的哲学和新的哲学观。中国虽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对发展理论没有贡献,缺乏制度创新能力。因而我们必须重新检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而,中国这三十年来经济确实发展了,但西方却对中国的发展持怀疑、否定态度,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科学没有能力把中国成功的这一客观事实解释清楚。邓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有三大障碍,即西方化、惟学科化和狭隘的知识地方主义。在西方化上,中国社会科学经历了引进、复制和与国际接轨三阶段,但一直都只是拿西方人的概念框架回答中国人的问题,丢失了中国的主体性。惟学科化则把整体的中国肢解了。中国存在的问题具有复杂性,无法从单个学科的角度去解释。狭隘的知识地方保护主义分割了中国,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整体性发展。邓教授最后强调,中国不是西方演进下的、中国古人演进下的、意识形态演进下的中国,中国必须提出自己的关于中国未来、世界未来的理想途径,必须在这一问题上做长期的、深度的研究。邓教授的精彩演讲受到博硕士生的热烈欢迎,同学们接连提问,和邓教授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