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张旭春教授受邀分享“以诗证史”与“形而上学的慰藉”
发布日期: 2018-11-28 作者: 浏览次数: 58

112日,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张旭春教授在文苑楼1405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以诗证史’与‘形而上学的慰藉’——以华兹华斯《康伯兰的老乞丐》为例”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刘耘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张旭春介绍了陈寅恪先生的“以诗证史”以及围绕这个核心的一系列方法论术语。张旭春指出,陈寅恪先生为史学研究引入了审美想象的同时,又恪守了史学家的谨严,限制“同情”的个人化倾向。因此,张旭春从诗歌的价值本身在“以诗证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诗证诗”。


接下来,张旭春以“古典与今典”、“了解之同情”、“以诗证诗”的方法分析了华兹华斯的名作《康伯兰的老乞丐》。这首诗的“今典”是18世纪英国的济贫法对中产阶级的伤害以及身为中产阶级的华兹华斯对它的不满,建立在这样的了解之上的同情,如果用以诗证史的观点来看,很容易将我们引向对华兹华斯“隐秘的私心”的批评,从而限制了对诗歌美学蕴藉和审美价值的挖掘。因此,张旭春转向了对《康伯兰的老乞丐》的美学意蕴的发掘,通过引入尼采悲剧诗学为参照系,试图指出,《康伯兰的老乞丐》以冷静的距离感审视老乞丐悲惨的状态,激发了一种蕴含“寂静苦难”的审美效果,类似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有机融合。在尼采提出其悲剧学说之前,华兹华斯已经凭借其自身的诗性感悟,创造了一种“悲苦诗学”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