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李奭学受邀为我院师生剖析文学今义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18-11-28 作者: 浏览次数: 160

314日下午,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李奭学应邀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没有晚明,何来晚清?——‘文学’一词的现代性之旅”学术讲座。讲座在文苑楼1405室举行。


李奭学研究员所研究的晚明欧洲文学与中国是其治学的一大重要领域,也是其独具特色、成绩斐然的治学领域,通过多年研究,他认为“文学现代性”一词的产生,虽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东西方文化、政治碰撞这样一个历史环境的影响,但就其内因乃是晚明天主教和晚清基督教合力建构使之形成。李奭学提到,1623年艾儒略刊刻《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提出“文艺之学”一称,其主要内容包含各种诗文与议论文章等等。1635年,杨廷筠在其遗作《代疑续篇》中,引用《职方外纪》艾儒略之言,改“文艺之学”为“文学”二字,这是“文学”摆脱《论语》以来,以孔门经籍或教育修身为主的古义的开始。杨廷筠的用法,被清中叶以后的基督教传教士沿用,而且在《六合丛谈》中指出文学内含史诗、悲喜剧与史传等西方古来文学文类,甚至含括西人观念中的修辞学。后随魏源《海国图志》、维新派人士、文人如梁启超与王国维等人的援用,使得“文学”的今义逐渐演为中国现代性的一环。